阿巴斯,林奇,野草莓,但最像的是考夫曼自己。其實有點重復自我,同紐約提喻法一樣有個hypochondriac的主人公,同Anomalisa一樣在展示“幻滅”的人生。節(jié)奏上有同紐約提喻法類似的觀感問題,到后面會讓人覺得“怎么還沒完,怎么又換了個場景,怎么突然插入這個好有意思但到底什么意思啊”,somewhat exhausting and excruciating(but see that's the metatextual point, one says)。這里還多了一層就是大量掉書袋對話。有些話語其實了解全局后回頭看第二遍時是能注意到更多指向內(nèi)心流露的,但也有的安排的確讓人出戲,比如突然化身影評人那段讓女主突然變颯還點起了煙笑死,以及講景觀社會的時候側臉鏡頭把女主換了,都在讓觀眾意識到我這里就是要來段純commentary了,但其實更像是gimmick,感覺tonally有削弱表達。
白光
毫不懷疑原著的宏偉壯闊,而不只是禁錮在這有限的篇幅。人類制造的空間與存活的時間相較于宇宙遠比漂浮在杯中的氣泡更微不足道,技術多完善還不是心臟支撐的血肉之軀,精神麻痹靠一臺機器把自己玩死,親手鍛造的艦隊輕而易舉變換為人造地獄,等終于臨近希望之時,早已碎化為塵埃。多諷刺又多真實。